慧禾国际艺术教育

在线大师课

艺术院校

考试信息

衔接课程

比赛/游学

成功案例

海外生活

最新资讯

关于我们

热点文章

​学声乐的人应怎样“用功”
2020-09-23   469

学声乐的人应怎样“用功”


image

原文刊载于《歌唱世界》

 
编辑部约我写一篇关于“学习声乐的人应该怎样用功”的文章,我听了题目就笑了,因为我从小到大总是被老师认为是不“用功”的人,只是有点儿小聪明罢了。在我们的学习经历中,“用功”这个词是那样的熟悉和令人讨厌,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被这个萦绕在耳边的词纠缠,无奈地被这个“紧箍咒”牢牢套住。
 
爱迪生说过:“天才就是1%的灵感加上99%的汗水。”从这句话被传到中国以后,鼓励了所有的学子。我们一直以为这句话就是这样的,其实,不知道从谁开始,也不知道什么目的,后面的半句话被长辈们长期隐瞒了!爱迪生接着说:“但是那1%的灵感是最重要的,甚至比99%的汗水都重要。”哦,原来如此!
 
我也说过:“我不太喜欢音乐,但是我适合音乐。”可是许许多多热爱音乐但不适合音乐的人,却还在苦苦挣扎,一事无成。热爱不能等于适合,适合远远超过热爱。如同我喜爱芭蕾,事实却告诉我,无论我怎样“用功”,即使为此献出生命,也必将白死,一事无成。
 
事实上,我们肤浅地把“用功”和“花时间”混为一谈,我们的教育理念简单地理解了“用功”,认为只要花了时间和精力就一定会成功;我们没有真正理解“功”的含义,误认为“功”就是功夫和努力,而没有意识到“功”更重要的是灵感、智慧和方法。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导就是埋头用功,其实你想想,埋头用功往往是四周的情况都不顾,一条道走到黑,能学好吗?我们也常常会说“聪明的孩子不用功”,比如有些孩子适合学习音乐,他们的灵感、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是合理有效的,这才是真正的“功”!
 
还有一个成语“笨鸟先飞”被奉为经典,这简直就是一个“大忽悠”。大家想想,如果是笨鸟的话,它连方向都搞不清楚就先飞了,这么大的林子会飞向哪里呢?只能是瞎撞,甚至是朝相反的方向死命地飞。就是那些聪明的鸟忽悠笨鸟赶紧飞走,自己却在林子里悠闲地享受清晨的舒适,然后很自信地朝一个清晰的方向优雅地飞翔而去。所以,这种变相地鼓励人不动脑子、无功而劳的教育方式耽误了许许多多的孩子。也正是因为很多人把“用功”理解错了,才使“浪费时间和精力”变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某种僵化的标准,甚至变成了一种“美德”。我有个学生,来我这里之前已经学了十几年声乐,是个极其用功的孩子,每天埋头在琴房里苦练,可是他连喉头都没有放下来,怎么会有进步呢?就好比跳上一条船,每天向着大海努力摇桨好几个小时,但摇了十几年后才发现拴在岸上的缆绳还没解开,这是何等令人郁闷的“用功”啊!乐海无边,那么多人却还在浅浅的海滩边苦苦挣扎,看不见艺术的海洋是多么的美丽!
 
当我们明白了“用功”不等于“花时间”,笨鸟先得搞清方向再飞之后,我们就会对声乐学习的“用功”有一个认识上的更新。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,花足够的时间的确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,但是所谓的“时间足够”并不是“时间越多越好”!我们看到太多学生整天泡在琴房里专业却毫无进展,原因就是做了太多缺少方法的“无用之功”,不讲究学习效率。虽然看起来学习很认真、很辛苦,也很感人,但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结果,如果目的达不到,任何感人的过程都是徒劳的。学习声乐不能像学习钢琴、小提琴那样一天八个小时玩命地练,最多两个小时,否则声带就要出问题。所以,提高学习效率,在有限的时段内掌握“功”、用好“功”,才是学习声乐之“道”。
 
不但是声乐学习,所有的学习都要讲究巧妙“用功”—“用心”“用方法”。“用功”不是埋头苦干,就像少林寺的功夫一样,力气大不是最上乘、最难练的功夫,最难练的往往是轻功。聪明人的“用功”是巧妙学习、灵活学习,掌握学习的关键。“聪明的孩子不用功”这句话,很愚蠢地认为会学习、会“用功”的人全靠天赋,而要表扬那些不会学习的人,这太不公平了!我们不能鼓励不动脑子的“死用功”和“笨用功”,而要鼓励灵活有效的学习,把“用功”变成聪明,鼓励我们的学生又聪明又“用功”。
 
声乐学习的用功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。
 
第一是技术方面。我们常常说声乐技术的学习几乎是凭感觉记忆的训练,看不见、摸不着,所以如果方法不对还不如不练,因为不断重复错误的方法,越是“用功”越会巩固错误的技能,怎么能练好呢?所以,一个好的教师和一套合理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。
 
其实,声乐技术的学习并非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因为我们有肌体的感觉记忆。我们要理智地分析、体会这些感觉记忆,而不能盲目地仅仅“凭感觉”。我在一篇关于感觉的论文里也说过,“感觉”对于一个糊涂的人来说,确实只是迷糊的、不确切的,但是对于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,几乎所有的感觉都是能够被理智地分辨,而且是能够被记住的。抓住正确的肌肉记忆和自我听觉感受,即使练得不多也必然是有效的。当然,这必须建立在优秀教师指导的前提下。我见过不少学生,每天在琴房练唱几个小时,提着喉头像小公鸡那样拼命地唱,几年过去专业仍然一筹莫展。不能明辨是非、不明方向、不知什么是“功”,那“用功”只能是盲目的,“瞎猫碰死耗子”!在歌唱方法不正确的情况下,那种所谓的“用功”往往适得其反,声带小结常常是典型的后果。对于方法,我们常常误认为越多越好,其实完全错误,感觉到的是方法,感觉不到的或者说感觉不那么强烈的也是方法,而且后者往往是更好的方法。最好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、最有效的,如果能用最有效的方法唱出最好的声音,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去寻找那些所谓的感觉强烈的方法呢?在合理的基础上,学习者不要做多余的加法,要做有效的减法。
 
举两个最普遍的例子分析一下。首先是共鸣,试问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大家明白吗?估计谁都会说明白了。可是你问过医生吗?头腔能不能共鸣?胸腔能不能共鸣?医生会告诉你:“不可能!”胸腔里是肺,肺由软组织构成,内部没有空间;头腔里都是脑浆,也不会作响。声学专家会告诉你,共鸣是声音的泛音现象。声带振动越充分,声音产生的泛音就越丰富,就会有高频泛音和低频泛音,高频泛音就是我们感性比喻的“头腔共鸣”,低频泛音就是我们误认为的“胸腔共鸣”。我们的比喻很形象,但只是个假象或者说听觉上的现象,不是本质。可是,很多学生依然挤眉弄眼地寻找头腔共鸣,压着喉头寻找胸腔共鸣,甚至头顶着墙壁找感觉。这样可能会因声带和局部肌肉的变化而产生声音的改变,但是必然会导致其他更多的问题。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声带充分地发挥作用,与周边的肌肉群配合发出合理的属于自己的最佳声音,这才是“用功”。
 
再如气息问题。可能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基本的问题,没什么好说的了,于是都在琴房里寻找气息的“支持”和“保持”。可是,有多少人分析过起“支持”作用的是气息还是力量?生活中我们讲力气,说明力和气是不分的,然而在声乐演唱中,力和气的“支持”效果是截然不同的。试问,支持住的声音和“送”着气唱的声音会一样吗?声带振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气息的流动,如果只是力量,那是摩擦产生声音,很多声带的病变就源于此。有不少非音乐学科的教师,平时讲课不注意用气息,声带出问题的几率很大。我们如果不能区分“力”和“气”的不同,盲目地“保持”“支持”,那再“用功”也往往是适得其反。
 
所以,学习声乐技术首先要明白“用功”的关键。人的身体结构大同小异,这个“小异”正是学习声乐的“致命要害”,要学习适合自己的技术,而不是盲目埋头苦干。
 
第二个方面谈一下音乐知识方面的问题。和技术训练不一样,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需要花时间的,是需要去图书馆、资料室“用功”的。这需要花时间,但也不是死读书,也要讲究学习方法,明白“功”的关键才能用好“功”。
 
学习音乐历史、音乐结构、乐理等都是需要花时间的,如果我们的授课教师水平足够高的话,学生上课时只要专心听课,应该是完全能够掌握的。有些知识只要大概了解即可,譬如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划分、音乐风格特点、著名音乐家等,只需抓住重点,抓住特点,熟悉某个时期的作品和创作手法即可。对声乐演唱来说,莫扎特和威尔第是哪年出生的、哪年去世的,这些关系都不大,重要的是要明晰各个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,声音该如何运用等,这些不能混淆。
 
虽然很多音乐理论课程是必不可少的,但是归根结底,我们需要通过声音感受音乐。如果只用语言文字来诠释和研究音乐,那么音乐就失去了生命力,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我们可以在书籍里读到对音乐风格的解释和特点分析,但是文字分析无法让你直接感受音乐的特征。语言文字永远也不能替代声音,音乐必须用声音来表现。我们现在学校的职称评定标准更看重文章和科研项目,音乐本身变得无足轻重,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愚蠢行为。声音是音乐艺术唯一的、本质的表现方式,所以我们对于音乐的感知和表现必须建立在“有声”的行为基础上,同理,声乐必须用歌声来表现。因此我们“用功”的方向也就十分清晰了。
 
严谨地读谱并牢牢记住作品是必须花时间做的工作,否则连旋律、歌词都记错的话,那是很不负责的行为,因为许多作品你可能要唱一辈子、教一辈子。曾经的一次经历让我深刻领悟了精益求精的真正含义。20世纪 80年代中期,我曾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习。有一次,一位曾经在德国留学20年的教师闭着眼睛坐在一旁听我演唱,我唱错了两个地方,老师还是闭着眼睛轻轻地问我:“你用的是什么版本?”我告诉他是“彼得(Peter)版”。他说第几页第几行的第几小节和第几页第几行的第几小节你唱错了。我觉得可能他比较熟悉这个版本,下周去上课时我带了“瑞考迪(Ricordi)版”,并故意在另外两个地方唱错。老师还是闭着眼睛问我是什么版本:我告诉他是“瑞考迪(Ricordi)版”,然后他还是轻轻地告诉我第几页第几行的第几小节唱错了!我不是鼓励我们的学生都死板地记住这些音乐符号,是觉得这种认真的态度值得敬佩。
 
这影响了我几十年的学习和教学,我很严格的一点要求就是谱子上有的音一个也不能少,谱子上没有的音一个也不能多!这是一个基本原则。现在唱得很“油”的大有人在,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。
 
许多学生学习新作品主要依赖听唱片或是借助现代网络资源,这样似乎很快捷,但缺少了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。很多人往往还会模仿到一些不属于自己状态的方法,毕竟大师的演唱和自己之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,而且有些表面的技术和真实的情况也是不同的。在我看来,比较好的办法是,拿到作品后自己先在钢琴前静下心来一句句学唱,划分好乐句、气口,熟悉作品的风格,待熟练后再听唱片,借鉴大师的精彩之处。
 
当然,学习声乐有许多地方还是必须要花时间的,譬如背歌词。有时我们总觉得背中国作品容易,因为很轻易就可以记住,但往往一到台上就会发现没记住,至少没练熟。所以,很多人唱中国歌曲唱错词的次数很多,而那些似懂非懂的外国作品,背的时候虽然很吃力,但一旦记住了就很难忘记。
 
至于前面提到的对音乐风格、音乐语言的理解,却不是靠“用功”就能掌握的。要理解和熟悉不同时期音乐的风格和音乐语言的特点,最好不要只专注于声乐作品,去听听交响乐、室内乐、钢琴,对歌唱都会有很大帮助。大部分器乐作品中往往都会有一些如“如歌的”表情术语作为演奏提示,歌唱者应该听听乐器是怎样演绎“如歌的”。我们歌唱时很多意识和情绪的表现都依赖歌词的文学内容,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我们用音乐的语言表现音乐。器乐没有文学语言可供借助,最多也就是有个标题,所以演奏者更需要也更能够用音乐语言表现情绪和作品内容,因此,优秀的器乐演奏往往比声乐更有歌唱性。不仅如此,器乐作品表现出来的时代风格、作曲者个人的风格总是比声乐作品更为明显和强烈,是歌者非常值得借鉴的。所以,强烈建议学习声乐的人多听优秀的器乐作品,尤其是弦乐。
 
同样一首歌曲,甚至是同样好的声音,为什么总是有人唱得很动听,有人却只是卖弄声音而不感人呢?我们通常会简单、笼统地认为某人的乐感好、感觉好,其实乐感是分两个层面的:一层是天生的律动感、天赋、对音乐的敏感和表现能力,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适合音乐的人群所具有的。还有一层是理智的,建立在对作品清晰的理解和有方法的音乐解释的基础上,就是懂得和掌握如何恰到好处地唱出感动别人的效果。这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熟练运用声音技术,譬如对声音强弱、气息调节的能力,对乐句划分、音乐线条、整体音乐结构的分析能力的掌握,都是理智的,并不是靠所谓的“感觉”就能够做到的。这种理智在长期的熟练运用之后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。而达到这种境界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“用功”的过程,这个“功”就是对音乐的理解与技术的完美结合。
 
文章写到这里,还是要回到爱迪生说的“天才就是1%的灵感加上99%的汗水,但是那1%的灵感是最重要的,甚至比99%的汗水都重要”这句话。尽管1%是起决定性的作用,但99%的汗水还是需要的,如果没有这99%的汗水,那1%也是毫无意义的。问题是要最高效率地发挥这99%的效用,而不是传统认识上的盲目“用功”。
 
我们也常说“功夫在诗外”,除了音乐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外,相关学科的“他山之石”也可以借来“攻玉”。我曾经有个学生乐感很差,唱作品就跟唱视唱一样,非常准确但很呆板。于是我让他声情并茂地诵读了许多唐诗、宋词,并告诉他唐诗就像咏叹调,宋词犹如宣叙调。之后,他的乐感有了很大的提高。我擅长书法,写书法过程中运笔的舒展、墨色的变化、线条的飘逸、结构的均衡和飞白的布局都是一段段优美的音乐。其实用这些“功”不但不会妨碍声乐的学习,反而会促进我们对声乐艺术的理解。当进入某种艺术境界的时候,不同的艺术门类虽然表现方式不同,但是气质和精美是相融合的。
 
总之,学习音乐需要刻苦的训练和“用功”,然而,我们要理解“用功”的本质,而不是盲目地花费时间,不动脑子地“死用功”。音乐的精彩是灵性、是生动、是心灵与心灵的倾诉和感动,就像蓝天里轻盈飘荡的云彩,就像山泉变化活跃的流淌,因而学习声乐的用功过程也应该是灵动的、聪慧的,因为学习声乐的人不是“笨鸟”!




image



400-890-5568
慧禾国际艺术教育

咨询热线: 400-890-5568010-5807 5028

在线报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