肖邦在20岁的时候,就离开了祖国波兰,之后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。波兰确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,虽然肖邦在巴黎逝世,但是他嘱托姐姐把他的心脏安葬在波兰。
《E大调练习曲》(Op.10 No.3),这首作品创作于波兰,肖邦一直没有跟别人提起为什么写这首作品。直到一次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,他听到学生弹奏的很抒情,不由地感叹:“这里面就是我的祖国。”后来大家给它加了一个名字《别离曲》。
肖邦的一生结交了很多朋友,得到很多人的赏识,其中很多都对他的音乐家生涯有巨大帮助。比如他和著名的“金主”罗斯柴尔德家族、钢琴家李斯特等的友谊都十分深厚。所以,珍惜你身边真心对你的朋友,他们会让你变成更好的人。
《升c小调第二号华尔兹》(Op.64 No.2),是献给他的学生夏洛特,她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成员。肖邦在1848年去世时,夏洛特还保留了一件令人动容的纪念品——她亲手给肖邦缝制的靠垫。可见二人私交之深厚。
在肖邦所处的时代,作曲家们都热衷于创作大型的管弦乐作品、钢琴家们则想要创作更多的钢琴协奏曲,以展示他们的天赋。
而肖邦对大型的管弦乐作品却并不热衷,一生的大部分创作都专注于纯钢琴音乐。可见,当你有幸发现了自己的天赋,就遵从自己的内心,不要随波逐流。
《a小调前奏曲》(Op.28 No.2),舒曼曾经如此评论肖邦的《前奏曲》,“草图、练习曲的开端、废墟、在一片狂乱中的老鹰羽毛”。这些话表明了舒曼对这些乐章的某种不安、甚至困惑的态度。但同时,肖邦前奏曲中显露出的天赋又让他着迷。
提到“夜曲”这一音乐体裁,你也许觉得是肖邦发明的,但实际是一位名为菲尔德的音乐家。肖邦自幼便把菲尔德视作偶像,很多评论也认为早期肖邦的作品与菲尔德十分相似,承接了其旋律性的创作。
在肖邦之前,无论是巴赫还是车尔尼的练习曲,都专注在技巧性的练习。而肖邦的练习曲最伟大之处,在于他将技巧性和音乐性完美的结合。
《“革命”练习曲》(Op.10 No.12),这首练习曲创作于1831年,献给他的朋友弗朗茨·李斯特。该曲最大的难度是,左手快速有力的一连串十六分音符,一直延续至结束。以及快要结束时,双手急速演奏连续的八度音程。
肖邦在世时,并不趋炎附势,而是努力靠才华说话。而他的葬礼却引起轰动,他死后有无数人记得他。大到王公贵族,小到周边的艺术家,都来参加他的葬礼,可见他用自己的才华征服了所有人。